让老建筑为城市延续文脉
信息来源:jianzhu.net.cn 时间: 2013-12-13 浏览次数:116570050
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孙国城,见证了1995年自治区展览馆更名为国际博览中心时的改变。他一直收藏着改扩建时的平面设计简图。
如今,这栋建筑将被改造成美术馆,保留前馆米黄色的苏式建筑。美术馆将主打现当代艺术,并将成为新疆文化发展的一座新地标新疆艺术中心。
对于城市老建筑留存与利用的问题,再次引发关注。一项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要新增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,而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%。在中国,建筑的平均寿命为20到30年。美国则为74年,英国为132年。当一栋栋代表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被陆续拆除,我们必须认真思考,未来,城市的文化脉络将如何衔接?
记忆的延续
从展览馆到国际博览中心,再到艺术中心。这栋米黄色的建筑,正努力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脉络与记忆。“老展览馆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孙国城指指笔下的那张设计简图。
在这位76岁的中国设计大师的记忆中,历史就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:上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市人委办公楼,60年代自治区展览馆,70年代乌鲁木齐机场候机楼,80年代新疆人民会堂、新疆科技馆,以及90年代天山百货大楼、海德酒店、中银广场等高层建筑……每一次设计,都是那个时代发展的见证。
上世纪60年代在设计展览馆时,因缺乏经验,设计方案只能借鉴当时北京十大建筑的风格。为了突出新疆的地域文化特色,特意在门前的排柱上,加入了少数民族的花纹,并使用象征丰收的米黄色,作为整体建筑的主色。
作为当时全疆最长的整栋单体建筑,展览馆正式开展那天,“一群人都哭了”。就连著名歌唱家朱逢博,也激动地在空旷的大厅里唱起了《白毛女》。
讲起这段记忆,孙国城嘴角荡漾起笑容: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座展览馆,更像是一个精神地标,“它记录并展示了一代人努力和奋斗的经历”。
但对于92岁的老馆长李果来说,这些记忆,也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见证。1992年首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(以下简称乌洽会),1994年展览馆更名“国际博览中心”,1995年完成新一轮的改扩建,2011年乌洽会升格为亚欧博览会,转战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……
如今,这栋建筑将面临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——由展馆改扩建为新疆文化中心。
现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子康介绍,在国际上,对老旧建筑的处理,通常分为三种:有历史文物价值的,予以保护;完全不具有任何历史价值的,可以拆除或重建;第三种是虽然不具有任何文物价值,但却是城市时代的情感与记忆,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,这类建筑要进行保留性改建。改建意味着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记忆,从记忆中体味城市内涵。
接手后,自治区文化厅选择了第三种方式。“这是城市记忆的另一种延续方式。”张子康认为。
时代与文化的符号
“老展览馆是幸运的。”作为时代的见证者,孙国城和李果的观点一致。
孙国城回忆,为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,当时自治区一共建设了包括展览馆在内的6项重点工程。南门体育馆、红山商场、团结剧场、新疆大学图书馆等建筑都在其中。
如今,除新疆大学图书馆和自治区展览馆外,南门体育馆已有名无实,红山商场改弦易辙,团结剧场门可罗雀。
同样难逃消失厄运的还有新疆大学的红楼、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办公楼等一些老建筑。
2007年4月到2011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,乌鲁木齐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有65处,老建筑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这对于一个古建筑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来说,弥足珍贵。
据乌鲁木齐市文物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,就在此次文物普查登记结束、尚未公开前,包括新疆第一运输公司办公楼、木运司语录碑、兵团机运处汽一团车间等5处老建筑,就被“紧急”拆除。“我们只能猜测,被拆除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维护成本和利用价值的问题。”这位负责人说,保留此建筑群,要承担巨额费用,不如“把这块地利用起来,让它产生效益”。
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,而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。
事实上,在新疆大学红楼、老自治区博物馆等近现代建筑被拆之后,人们对老建筑“破旧”与“立新”的反思就一直没有停止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筑机械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